【老手艺】一把剪刀陪伴她65年 剪剪真功夫

       编辑:即墨市文化馆                                                           发表时间:2017/10/27
    

在移风店镇道头村战桂亭的家中,一面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有的因为年岁久远,已经泛白。“说起剪纸,三天六夜都讲不完。”76岁的战桂亭颇为自豪地说。

说话间,她找出几本厚厚的书籍,这些书籍几乎每一页都夹着一组剪纸,各种各样的花鸟鱼虫、精气神十足的狮子、象征吉祥的凤凰……个个活灵活现,翻看起来有种过年的喜庆味道。而一幅幅精美的剪纸,映红了老人的笑脸。

一把剪刀用了65年

“我没上过什么学,也没有绘画天赋,小时候对邻居家的大婶大妈和嫂子们逢年过节剪的窗花福贴特别感兴趣,总是围着炕头缠着她们教我。”提及自己的剪纸人生,战桂亭打开了话匣子。

小时候,战桂亭的一位亲戚喜欢剪纸,一次偶然机会去其家中玩耍便与剪纸结缘。战桂亭依稀记得,那年她11岁,其他伙伴们只顾着三三两两在一起做游戏、玩过家家,唯有她一见到剪纸就拔不动腿。热心的邻居看到她如此痴迷,都愿意手把手教她一些简单的剪纸技巧。

那段时间,谁家贴了新的窗花,她都要欣赏半天,回家就琢磨着怎么剪,没想到这一剪就是60多年。

“刚开始剪得很难看,样式也都十分简单,后来一点点摸索、改进,剪得也越来越好了。”战桂亭说,对于剪纸,她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每次剪出漂亮喜庆的剪纸,她都感到自豪和欣慰。

“剪好一幅画至少要用到3把剪刀。”她拿出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几把很普通的铁剪刀、一摞红纸———剪纸的所有的工具和材料。

其中一把剪刀颇有年头,但保存完好,看上去非常锋利。“能剪出好的作品离不开顺手的剪刀,这些剪刀都陪伴我很多年了,这把得有65年了。”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战桂亭解释说。

每一剪都蕴含匠心

一张张红纸,经过战桂亭的巧手,成为花样新颖的剪纸作品。每天与剪子、刻刀、红纸相伴,在作品中倾注心血,她乐在其中。

鸿雁的羽毛短而密,战桂亭就在它身上添加了几道剪裁匀称的细小纹路;中华秋沙鸭头顶的长羽伸成双冠状,她便为它们“戴”上了“小皇冠”……因为剪纸为红色,无法让人从颜色上区分鸟儿种类,战桂亭就仔细观察鸟儿的特征,悉心揣摩,用剪纸技巧表现。用她的话说,每一剪,都蕴含匠心,剪剪都是真功夫。

剪纸创作的灵感不光限于图样,创作时战桂亭善于将自己平时看到的、别人谈论的与图册结合起来,在心里描绘出样子,然后用剪纸表现出来。

“开始是自己琢磨,后来会去书店买剪纸作品的书,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在她家柜子里珍藏着厚厚的一摞剪纸,有窗花、喜字、贴花,她说,过去剪的都是像聚宝盆、喜鹊登梅一些老式花样,现在剪纸主题有了变化,她得跟着时代走。

“以前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窗花,虽然如今不流行了,但在农村贴上窗花还是可以增添节日的气氛。”战桂亭说,亲朋好友办喜事或乔迁新居,她都会送上几幅剪纸,以表祝福。逢年过节,周边的邻居们也都来讨要窗花福贴,她乐此不疲。

期盼有个传承人

“希望能有个真正爱好剪纸的人,把我的技艺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一民间艺术。”谈及自己坚持了60多年的剪纸艺术,战桂亭说,会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了,她打心底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剪纸的魅力继续绽放异彩。一把剪刀,剪不出金,剪不出银,但它却是一门传统的手艺与艺术,不能丢。但让她最遗憾的是,自己的3个女儿和1个儿子,都对剪纸不感兴趣。

眼下,除了村里的小孩放假时偶尔会跟战桂亭学习一会儿,青年妇女鲜少过问这门手艺。(张涛)